大树茶庄

内地移民带动茶叶生产

发表于:2025-04-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4月22日,有清一代,堪称是普洱茶产地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方面,随着社会渐趋安定,普洱茶的生产也获得发展。车里、茶山等地的官员与兵将,眼红茶叶经营所获之利,出现官员贩卖私茶、士卒入山扰累的弊端,而且愈演愈烈。清政府

有清一代,堪称是普洱茶产地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方面,随着社会渐趋安定,普洱茶的生产也获得发展。车里、茶山等地的官员与兵将,眼红茶叶经营所获之利,出现官员贩卖私茶、士卒入山扰累的弊端,而且愈演愈烈。清政府曾努力治理,但似乎收效不大。


另一方面,自发迁居云南的流民,大都拖儿带女、贫穷拮据,既无插足富庶之地的条件,亦无创业经营的资本。远赴边疆和僻地垦荒、烧炭,或至矿厂充当砂丁,便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以江西、湖南人为主的外来流民,在迁居车里与茶山等地后,凭借在家乡掌握的制茶知识,很快投身于普洱茶生产与销售的浪潮。

在茶叶采摘的旺季,常有数十万人在六大茶山奔走于茶事。《滇海虞衡志》称: 普洱茶可谓云南之"大宗钱粮",普洱茶因此"名重于天下"!


由于清廷加强治理,滇南等地社会渐趋安定,夷民得以安居乐业。乾隆五十二年(1787) ,云贵总督富纲的奏疏称: 云南普洱之思茅等地,尤为极边紧要之区,自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初时或尚有野性未驯,致有煽惑蠢动之事,今涵濡圣泽五十余年,多有薙发衣冠、读书入泮,其语言、服食与内地人民无异,余则尽属务农,非若从前之专以射猎打牲为事。"乾隆五十九年( 1794) ,云南守臣福康安奏报: 云贵两省收成丰稔,粮价平减,"民情一律恬煕。腾越、普洱、开化等处边疆地区俱极安静。"由于具备较为安定、宽松的社会环境,普洱茶的生产得以发展壮大。在国际茶叶市场,晚清时中国茶叶遭遇印度等国茶的排挤,但普洱茶仍大量输出省外,输出数量约占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