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岩茶属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主产区为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武夷山茶区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有"奇秀 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武夷岩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之王。
岩茶的共性特点:
兼有红茶和绿茶的优点,且性温健胃,具"岩骨花香"之特征。
岩茶的个性特征分析
(1)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撇开山场因数,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2)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岩茶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渥味、烟味、酸馊味等当作"韵味"。
(3)岩韵: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活、甘、清、香"四个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
大 红 袍
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原属天心永乐禅寺,四大名丛里,它成名最迟,名气却最大,现在已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大红袍蕴涵着的佛家文化色彩,还有乌龙茶文化色彩。关于它的命名,有"皇帝"说、"状元"说、"茶婆婆"说等等,不一而足。
铁 罗 汉
铁罗汉是四大名丛里成名最早的,在宋代贡茶里就有铁罗汉、石乳的品目。
自古以来,武夷茶都是名茶,而且都是贡茶。从公元1302年到1557年,在这255年里,元明两朝设立御茶园,武夷岩茶一直作为贡品进献皇宫。
武夷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名茶都是以皇家贡茶身份出现的。此外,铁罗汉树形、叶形的奇种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铁罗汉是皇家文化和奇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白 鸡 冠
白鸡冠的母树生长在止止庵,而止止庵是道观。武夷山在清以前是道教名山,止止庵曾是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的修行之地。
由于其形状仿佛是公鸡头顶上的冠一样,因此得名。白鸡冠是武夷岩茶里颜色特点非常突出的名丛,类似老虎中的白虎,十分稀有。
水 金 龟
水金龟茶树原属天心寺。清末时,在武夷山牛栏坑的岗顶上,一天山洪暴发引起山体滑坡,这棵茶树随着流水溜到了坡底。坡底属垒石寺,垒石寺僧人见茶树滑进家门,就在树的附近就势凿石设阶。大水过后,天心寺僧人出来寻茶,看见其被垒石寺僧人截获于此,心中不甘,于是两家打起了官司。
后来,民国有个聪明的县长为此案画上了句号:县长认为,天要下雨是老天的事,并非人力所为,既然是老天爷的决定,天心寺僧人应服从安排,于是将此树判归了垒石寺。
因为这棵茶树从水中来,天心寺与垒石寺为此打了几十年官司,耗费不少银钱,光是诉讼就用了数千块大洋,所以就命名为"水金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