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茶庄

来勇:有茶真好!

发表于:2025-02-07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7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这是茶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的开场白。开门七件事,到茶这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这是茶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的开场白。

开门七件事,到茶这一件已经是收官了。如果说前六件事是生活必需的话,那么茶属于非必需的。事实也是这样,很多人并没有饮茶的习惯。既然将茶列入其中,我的理解是用茶来概括述有益生活的质量的方方面面,比如瓜果蔬菜,各种饮品,甚至包括烟酒糖糕,鸡鸭鱼肉也说不定。话说回来,我们还是来聊聊简单意义上的茶吧。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被誉为"国饮"。从历史上来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佛道僧尼,下至平民百姓,均有茶的粉丝。"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这就是茶粉们对茶的热爱。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同时,敬一杯茶是必然之举。"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朝诗人杜耒描写寒冷的夜里,客主围着红红的火焰,每人手中一杯清香的热茶,边品茗边交谈。这意境,这氛围,无不透露出一股淡淡的茶的宁静与清香。

正因为茶的宁静与清香,佛教认为茶是一种修身养性洁净之物。僧侣们把茶与佛教相融,而产生了"禅茶一味"亦茶亦佛的茶理:茶内见真,茶内见哲,茶内见禅。品茶亦是品心,是精神的吐纳,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的法门。如从中国茶乡,陆羽写茶经之地,径山寺学成归去的日本国的禅宗,是日本佛教的主流派。僧人荣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禅寺,开始宏扬禅宗佛教时,就吸引了武士阶层,并且迅速渗入到日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继而引发了茶道,崇尚简朴的审美,强调极强的自制力,成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灵魂与精髓。

然而茶也是见仁见智的,与佛教茶理相反的说法,则似乎更有趣意:"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这是古人对茶的特性极为生动而精辟的概括。茶与酒一起,不知道撮成了多少桩野合鸳鸯。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看看,这些个寻花问柳的高手对茶如是评介。

茶清也好,茶艳也罢,茶还是那个茶,是人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行为差异,与茶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与茶有直接关系的,真有一桩,还惊天动地。早期的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北美地区与中国间的贸易都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中国购买茶叶后,由广州出口到英国,再由英国辗转运到波士顿卖掉,随后他们再将新英格兰地区出产的花旗参运往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取了大量利润。而作为殖民地的美国人民一直希望冲破垄断,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1773年12月16日,化装成印第安人的"波士顿茶叶党"成员,秘密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货船,将货船上茶叶悉数倒入大海中,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起义的导火索。到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上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从此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成为独立的国家。

茶的营养价值不容置疑,这一点从牧区的牧民生活上就能见一斑。一般来说人体内的维生素等必需的营养物质靠摄取新鲜蔬菜获得,而牧民基本只吃肉食,甚至连大米、小麦等都不碰。那么他们的维生素从什么地方得到呢?答案就在茶中,切一块茶砖在奶中煮成奶茶。

茶有文化一说。开门七件事,唯有茶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兴盛的茶文化让民众的简单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茶真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