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茶庄

茶叶炒作何时了?

发表于:2025-02-07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7日,几年前,游资渗入普洱茶市场,并且告知世人普洱茶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古董",接下来便是疯狂抢购普洱茶的闹剧纷纷上演,许多人迷信般地撞进"越陈越香"、"越陈越有收藏价值"的所谓"门槛"。不过,在经历泡沫后方

几年前,游资渗入普洱茶市场,并且告知世人普洱茶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古董",接下来便是疯狂抢购普洱茶的闹剧纷纷上演,许多人迷信般地撞进"越陈越香"、"越陈越有收藏价值"的所谓"门槛"。不过,在经历泡沫后方才知普洱茶它仅仅是喝的茶,而非宝石、黄金或不可再生的矿物质。没想到,几年前的这场闹剧如今先后却在"红茶"、"大红袍"、"黑茶"身上重新上演。

游资只炒作 不知茶何味?

1月22日晚,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正在讲述"湖南黑茶"被游资炒作之事。主持人在采访中说:现在黑茶鲜叶收购价只有1.5元(过去只有几毛钱),即便通过20多道工序后变成茶,每公斤怎么也到不了几万甚至几十万。

投机者只想炒作,快速捞取一把,至于这茶是什么味道,如何泡法,不管他们之事。起码他们可以告诉别人可以存茶,自己却从来不存一罐茶。他们打的是"时间差",拼的是速度。只要有人上当便迅速"开溜",至于砸在谁的手中,谁也管不了谁。游资炒作茶类目标性强,要么是属"全发酵茶"(红茶类)要么是属"后发酵茶"(黑茶类),偶尔也涉入"半发酵茶"(武夷岩茶)。有那么多的绿茶和品牌乌龙茶为何难以吸引游资抑或是没有让游资者投入兴趣炒作呢?原因很简单,绿茶只有一年的保质期让游资实在不"忍心"下手,是要冒巨大风险的。除非有一种可能:由于春季冰雹等天灾原因,而且连续两年以上鲜叶无收,无需炒作,每一种茶叶都可以涨价。但不仅仅是茶,其它农产品亦如此。之所以把全发酵茶和后发酵茶加以炒作,一是可以向人们灌输"越陈越香"的观念(许多人并不知道"黑茶类"也有保质期和有效期); 二是把茶的"功能"与"疗效"加以放大(如,普洱茶中的"酶类"、"醇类"、"黄酮类"及微量元素;黑茶类茯茶中的"冠突散囊菌"等);三是强调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即民俗、民风饮食习惯(好像是中国人自古都喜欢把"食品"搁置起来慢慢享用,腌制的、熏制的都是如此,即便是与科学饮食观念或者《食品法》有抵触,没关系,几千年来中国人身体已经具有耐抗性和免疫性)于是乎,茶类也就出现了"存放越久越好"的说法,更有甚者,扬言"食品放置几十年食用更佳"的谬论。综上所述,实际上茶类的炒作就是把消费者理性消费转变到非理性消费抑或是不可思议的"变态"消费。

茶叶有面子 专家不"感冒"

近来,游资和茶叶的关系有点"剪不断,理还乱"。在全国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心目中的茶已变得不敢问津。比如原本几十元或几百元一斤茶变成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事情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还要复杂得多,故而惊动了中央电视台几度炮轰。茶叶几番炒作使得茶农更加莫名其妙地问:"我们年年采茶,年年制茶,这茶叶都跑到哪里去了?"

从普洱茶开始,到"金骏眉"出现直至红茶"红遍中国",再到"大红袍"岩骨花香香遍全国,而今"湖南黑茶"终于抬起高昂的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茶叶再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作为刚刚起步不久的计划转为市场的中国茶产业似乎是给予多大的面子啊。

有人以为,买了几十万一斤的茶叶好有面子。茶叶有了面子,专家却不感冒。试问国内有那一位茶文化专家对茶叶炒作有丝毫兴趣?又有那一位茶学专家有高价买进茶叶等待升值?没有!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懂茶!知道茶是食品,知道茶是喝的,知道茶是一片叶子,仅此而已。

权威的数据显示:中国茶园面积184.90万公顷,排在世界第一位,茶叶总产量131.74万吨,占世界茶叶产量34﹪(以2009年为例,《中国茶业统计资料2010》,中国茶业年鉴编辑部,2010,12月)。这样一个庞大的数目,你认为还有炒作的必要吗?

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告诉人们:今年在茶树上采摘的鲜叶,明年的这个时候必定还会长出来。年复一年,几千年都是这样循环不断。而且这鲜叶既不"镀金",也不"镶银",仅仅就是一片茶叶。你认为年年生长的茶叶具备那一点炒作的理由?

--茶叶炒作,该到戛然而止的时候了!


青蛙存危机 "双赢"有难度

毫无疑问,红茶、黑茶、大红袍等接二连三的角逐,所有让消费者感觉太明显的炒作,都说明了中国茶叶的弱势。说白了,就是游资可以打败中国茶叶。

不过,游资介入炒作茶叶并不是一下子就显得赤裸裸的,而是以"青蛙理论"逐渐给茶叶市场加温。恐怕每个人对煮青蛙的实验都不陌生,这是美国康乃尔大学曾经做过的一个著名的"青蛙试验"。让茶叶市场逐渐升温,不至于让投资者立刻"跳出",等到游资洗却的差不多而悄悄撤退时,投资者慢慢感到不适、恐惧,再想跳出来已经来不及逃脱被煮熟的厄运。悲剧往往会发生在不懂茶或者是不会喝茶的人身上,他们以为跟进炒作能赚到钱,殊不知危机慢慢显现,直至像青蛙一样麻木直至无力动弹。所以,奉劝那些已经投资或者想要投资的炒作者,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自己,而是对危机到来的茫然不知。所谓"防微杜渐"就是这个道理。前几年普洱茶炒作给我们启示是:失败是不能模仿的。与其花大量的时间挖空心思研究如何炒作,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学会理想消费茶。拥有理性,才能避免危机走向持久的成功。

有人以为,茶叶炒作可以给茶叶市场和茶农带来双赢。事实上,很可惜这是一种"单相思",几乎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有些茶叶虽然标价很高,但有价无市,真正在几十万一斤的茶叶标价上成交者有几人呢?只有"穷的只剩下钱"的人在跃跃欲试。而我们的茶农最可怜,一斤鲜叶到制成了成品茶价格翻上了几百倍、几千倍,而且茶农始终在价格曲线上提心吊胆。所谓茶叶市场炒作活了,茶农始终见不到钱。

面对眼下这股愈演愈烈的"炒作"风潮,有业内人士指出,恰当,妥帖的提升中国茶叶价格会让中国茶产业锦上添花,但靠茶叶炒作来繁荣茶叶市场只能危及中国茶产业本身,中国茶的信誉度大打折扣,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影响的还是中国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收益。

标价需明辨 监管尚空白

随着中国茶叶市场的不断繁荣,品牌茶越来越多,各种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将会陆续出台。而一些与标准化茶叶生产有难度的茶类遭受"瓶颈"障碍,茶叶消费者对非标准茶叶生产的信誉度和注意度不断下降,严格按照食品法要求自然成了中国茶品牌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现在许多品牌茶不再生产"裸茶"出售,而是按照食品和卫生法规进行生产包装。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食品法》以及科学的饮茶方式是和"茶叶能够存放"有严重抵触,是科学饮食方式服从民俗饮食方式,还是民俗饮食方式服从科学饮食方式,不得不使消费者产生"误解"。而这种"误解"恰恰成为游资"绑架"中国茶的"救命稻草":老祖宗几千年都是这么喝的,什么食品不能储存呢?保质期只是一个闭上了眼睛的食品法,老祖宗的遗风才是睁开了眼睛"民俗"。这种混淆是非的想法和说法,无疑使中国茶在今后受到最为严峻的挑战。

既然民俗的饮茶习惯可以理直气壮"冲击"食品法,它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谁来保障,一旦十年乃至几十年的茶喝出了问题又有谁来承担?游资的炒作是不需要付出名誉的代价,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受损的只有是中国茶形象本身。只有符合国内外有关对食品的标准,才会有中国茶产业乐观的未来。

国家工商部门早在几年前曾对茶类"越陈越好"以及夸大茶叶"疗效"问题进行查处。所以现在的茶叶包括被炒作之茶的包装上已经不敢明目张胆地标有"越陈越好"、"越陈越香"的字样,只是根据年头在茶叶的价格上作文章。而对于比较离谱的茶叶价格,国家茶叶主管部门应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并向立法机构提出茶叶价格立法建议,这将有助于将茶叶炒作尤其是杜绝游资"绑架"中国茶叶纳入监管体系。如此,即便游资"算你狠",却没狠几天;即便游资"逗你玩",却能玩几天?(编辑:yans)
作者:舒曼,伴夏茶网顾问,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活动总策划、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宏达与张天福茶学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吃茶去》杂志执行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