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茶庄

品茗鉴山专栏:太和甜茶之日月同辉

发表于:2025-02-07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7日,太和甜茶为云南传统红茶(晒红类茶),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茶,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其最大特点是"甜"。现普洱市镇沅县振太乡史称太和,属银生城。东经和尚

太和甜茶为云南传统红茶(晒红类茶),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茶,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其最大特点是"甜"。

现普洱市镇沅县振太乡史称太和,属银生城。东经和尚寺、按板井入恩乐,上银生城达中原或越金山丫口上官道进京;西越宝仓山经嘎里渡口(昔归渡口)到大理入川藏;南有"南达桥"下小景谷通威远厅到普洱府走夷方;东南上老乌山经大石寺到抱母井,沿威远江而下、随澜沧江下南洋;自古就是茶马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多文化在此交融共生。民众从教尚道、知礼善商、响誉四方。吸引诸国臣民到此从艺经商、安家置业;这里主产的盐巴、茶叶、药材、牲畜,深受众多客商欢迎;他们的到来增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太和镇的发展。

太和产茶,太和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采养结合、循序渐进、培根树形,顶留叶、侧修枝、隐清除的修养方法。使得茶枝多而不乱、密而不细、疏而不稀。调节营养物质、生长优势,让茶醒得早、发得齐、长得匀、采得尽、且芽肥壮,既确保产量,又保持了树形、延长了盛产期,还提高了质量;这采养法以太和为中心,沿澜沧江两岸传播,向内延伸。现振太、按板、小景谷、民乐、昔归、易武、邦崴等多地都还延续着这传统的采养法。

"大理国"破后,其后裔南迁与原住民彝族、傣族、拉祜族结盟,使元军突破澜沧江而未能翻越无量山,攻入太和镇。在长期抗争过程中,为赢得信任取得支持巩固联盟,主动与原住民交往通婚,进行了广泛的民族大融合;太和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无量山平均海拔1700余米,时常大雪封山;山里湿度大、气温低,冬季严寒;海拔高不便生产种植,补给不便,只能采摘野菜野果日。时间长了怕寒怕冷、气、便秘、全身乏力、精神不集中、嗜睡,严重影响健康。不适宜大族群定居;但原住民很好,研究发现他们家家种茶、户户制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须品:做菜用茶、娱乐用茶、祭祖用茶、敬神用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一切都要用茶;茶与牲口、山林、房屋、妻妾一样是财富的标准;茶是家人健康的基本保障;茶是家族枝繁叶茂、繁荣昌盛的象征!便试着使用。

原住民的茶确实有效:驱严寒、促消化、提精神、解暑消夏除疲劳。但此茶太苦、太涩、太酽不适饮用,妇女儿童就更不适为更好的利用茶,制低苦涩、香甜爽,耐储存、便运输、适宜更多人饮用的茶,交流学习借鉴,研究试制年久终有突破,大家对如何制香甜滑的茶,有了基本认识,新茶有雏形。

他们发现:茶鲜有适当的成熟度,可使茶汤饱满、甜滑,可增加耐泡度。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采摘,用不同的载体长时间摊晾、搓、团、抛等手法可增香变色;通过反复制作,用不同载体装捂,可进一步除杂润色;在天气不理想时通过加温、加湿、延时等辅助手段,便于成形、除杂醇化、稳定茶品质;经晴天日晒足干,可保茶香;通过缸存、箱存、袋存,可久不失真;通过蒸压成形便于运输、储存,可进一步延长茶的保存。大家对如何制出香甜滑的茶形成共识,其陶氏、李氏、段氏、罗氏、刀氏等几大家族生产的品质更为佳;那些有经验会制作者也被划分出来专门从事茶业,以供给族人、满足盟友、赠予来使、换给客商。太和一带是家家制、人人用;因此茶产于太和、盛于太和、出于太和,味甜、它方无,而被称为"太和甜茶"。四方皆来学艺取经,置换定购。

太和甜茶的制作充分开发高山茶优势,利用山区气候特征,丰富地方茶品种,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制作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废品、次品多、损耗大,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品可遇不可求,有经验者也时有败笔;段氏在多年的生产总结后,固定了基本的生产步骤,工艺更为精湛、品质更为稳定、茶更为鲜香甘爽。段氏还对生产中的副茶,进行有目的引导控制,有意的让其往另一方向发展,使其形成叶张完整、黑白分明、口味鲜甜、花香四溢的一类茶,此茶因简单,很快传遍诸部,随商贾远走他乡,俗称荫干茶,并被名为"仓山雪""无量云""太和眉"等等。段氏还用此类茶与太和甜茶拼压成形,置于堂上,用于陈设,名曰:"金玉满堂";由此一阳一阴,一主一副、一雄一雌、一金一银、一红一白,演绎出多茶,虽叫法不一,但道法大致;进一步抓住特点,发掘优势,丰富了太和甜茶的品种内容;众人慕名拜学,被族人严格保密,从不外传。段氏因茶而树敌,部族关系不融洽。多方权衡之后,把茶技与祖制家训相结合,以一幅对联的形式固定了下来。逢年过节置于门堂,有人请教时,回之:"茶远于天边,近在眼前……"众人认为是敷衍,哪想到对联就是茶诀!


上联:"请仙子认亲人日月同辉",下联:"迎红夜财入室情定终身",横批"传芳留名"(后为"太和家兴")。这是家训,是教育族人,长大后要娶貌美如仙,品行端正、贤惠大方的女子为妻;要礼善待人,对帮助、教育过自己的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与其它部族保持良好关系,重大决定要取得他们的支持,得到他们的帮助;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要夫唱妇随,如同日月一样形影不离相伴相随、不离不弃、忠贞不移,共同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婚姻是人生的必经过程,是成长独立的标志,是新生命的开始;新婚之夜是神圣的,男女在婚前不应放纵自己,要洁身自爱,到那一天把美好的献给自己最珍爱的人;做人处世不要张扬,要循中庸之道;财是福、财是祸,管理好自己的所有,低调行善积德;人要有理想、有目标、有所爱、有所恨,为爱而努力,因恨而进取,遇到困难挫折不要轻言放弃;要讲诚守信,为爱奉献,为家族壮大、子孙兴旺为谋,要传芳留名于后世;家是万事之根本,有家才有责任,才敢担当,才有使命;有家才有国,家好社会好国家兴旺……这就是段氏代代相传、世世遵循的准则,是祖制家训,但在茶人眼里就是茶诀。

首先看请仙子:我们很多地方很多民族自古就有把茶比仙子的习惯,请仙子就是指要爱茶种茶、择优培养,对茶进行良好的管理利用。采摘上要养采结合,不要伤到茶。要循序渐进、长远考虑,要培好根本,养好树形,确保子孙后代都能用茶;认亲人就是在实际生产中对茶进行选择,对采茶的时机进行选择,对采回的茶进行挑拣,除去杂物及不好的茶鲜,让茶鲜清新均整;日月同辉是指茶是族人一生的挚友,有茶才有族人的新生命。茶如同日月一样与我为伴,给我们指引方向。生产中就是对茶鲜进行摊晾,让其变甜生香,时间一天一夜;迎红夜就是通过多种手法、手段,让其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让茶鲜变红。此环节多在气温适宜的夜晚进行;财入室就是把茶鲜进行堆捂,进一步均色纯香,此步骤多在石缸竹箩中进行;情定终身就是晴天日晒足干定形,保持茶长久不变;传芳留名就是此茶技只能传给女儿。族人要勤于练,做于精,要不断的总结完善,让本族的制茶技术永高他人。要世代延续,美名传扬;这就是秘诀,它巧妙的把制茶与做人处世的祖制家训融合贯通,示做茶如做人,利用了汉字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暗含隐意让人见其字不知其意不得其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的发展壮大,使命感的增强,又演译出多幅对联。


虽有公开的秘诀,但族人制茶从不让看,更不教授。他方得其形不得其神、更无甜韵。经长期仿制后没悟到真理,而认为是加糖而成,是"糖茶";糖茶与甜茶相比则要简单,成本更低--只要是茶都能制糖茶;再说甜茶的甜是茶的自然甘甜,是相对原住民传统茶而言,是茶的甘甜爽滑、新茶也带有苦涩等杂味,存放后甜滑感增加,更显太和之甜。它的甜不是加了糖的甜,也不可能达到糖的甜;"糖茶"的产生,从各方面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被更大范围的制用、引用,久而久之,世人只知"糖茶"不知"太和甜茶",淡出于市。段氏也盛极而衰,失于历史潮流中!那些蒙古人也没能再回草原,随时代的变迁而融入茫茫大山,与原住民化干戈为玉帛,用已所长找到自己的位置,延续了各种风俗习惯,大家相辅相依和谐共存。太和至今还遗有拜蒙古人为"干爹"的习俗。

太和镇所属的镇沅县,因其利、助其势,茶资源及茶的民俗文化特别丰富:太和的地方品种"文和大白"被国家评为地方名优品种,苦聪马邓茶解放初就被评为云南地方传统名茶,新贵"五一茶"连续多年被评为云南名优绿茶,供不应求。老海塘茶更是受到各界普洱茶人的追捧;而哀牢山九甲千家寨2700余年的野生茶树王,更是得到全世界专家学者的肯定。因他,中国被确定为茶的发源地,界内达成"世界茶源千家寨、名扬天下普洱茶"的共识;域内各民族都保留有本族本部的传统制茶用茶习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源,芳香镇沅"。

史上,鹿鼎茶社生产总监段苹家就制茶,祖上曾当过掌门;她幼时看老祖制这与众不同的茶,被她的香甜所吸引、很是神往;老祖也有意无意的带她一起制茶,似在教授……;她年幼时就依习俗拜个蒙古人为干爹。干爹祖上就因打制铁器而出名,深知打铁要的就是好炉子。又见她灵秀可人,遗有大理段氏之风范,希望其不要忘记老祖宗的南诏文化。又想到段氏与铁家的世代恩怨,取名炉诏;她是老大又是女孩,家人不让上学。老祖力排众异,坚决认为只有学习才能走出大山,只有学习才有明天。并上山采药、帮人做工,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她。但她还是辍学了!为减轻家庭负担,供弟妹上学、帮老祖治病,她外出打工,用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积极乐观、勤奋向上、从简节约,心里总是挂着家人,可再想也不回家--她要把钱省下来寄给家里;厂停产待工之时,她就想到依茶置业,以此安家立身。她与男友李琨多次回家,与家人商议再制。可祖辈无力,父辈无制,同辈不知;虽多次试制都为图劳,很快花光了积蓄,不得不外出打工、开店营商、边过边学。为制太和她与男友,到茶厂打工,借鉴其它制茶技艺,自学现代茶学理论。但都不得法!可她仍没放弃,她探山寻茶,多方拜学,多地试制。资金不足时,她开饭店赚钱供李琨继续研究。为茶而付出所有,以至于老祖临终时都没能守在身旁;当她看到老祖遗留的茶,听到"传芳留名……"时,便决心,一定要重振家业。

命运就是这样,当一扇门关上时,又悄悄的打开了另一扇窗,她下岗之后更坚定了制茶之决心,却看到父亲的一脸茫然:"父母都没有真正做过太和甜茶,女儿怎行?家里好不容易有人进了城,现要回家重操旧业,岂不让人笑?山里艰苦,环境恶劣,女儿可能行?已试做了多年却还不得法,可还有希望?"她对家人说:"虽说我没有做成,但我们见过、喝过,那印象一直在我脑海里……;虽还没有成功,但我已试制了多年,积累了经验;坚持才能成功,放弃只有失败……,虽没人教,但茶诀还在,茶树还在……;不是还有茶样吗?……祖辈能做的事,晚辈一定能做。"家人接受了,可当看到女儿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笔又一笔的开支,乡亲们的议论后,再也坐不住了;一天早晨,她看到父亲在砍老茶树……父亲对她们说:时代变了!传统老了!山里不会有希望……只要肯努力,换种方式也能重振家业;看到家人的所为,她离开了家。

离家后,她们探访了大理,知大理早时也称太和,且我之太和旁有"宝仓山"而大理之太和边有"点苍山";品白族之三道茶;理解了为啥外人不识普洱之优,就因其太酽,太苦……;又到临沧考察了滇红,品饮当地茶"赛红"(实为晒红),明白了为啥民国初就到此制红茶之渊源,明白"太和甜茶"不属普洱茶;史上各山都制,方法类似,叫法不一,现多不制了!先前的不得法是方向的错误,自然无所得……;又到一江之隔的邦东一带寻访做过此类茶之辈,大致明白了"迎红夜财入室"之隐意。

他们回祖籍,走茶山,访老人,寻古法,常试制。宝仓山里寻长安;老乌山里拜祖先;打笋山上化恩仇;千家寨里敬茶王;品马邓苦聪冷水泡;老海塘感另一方水土;寻砍盆箐之魅影;茶山箐深山拾遗;还是觉得不满意,走了一圈后,又回到了那幅代代相授的对联上;夫妇俩翻书查字、寻踪觅影,多方请教。感悟做茶如做人,做人如做茶,人茶相通。理解其隐意并把步骤确定下来,这与现代茶学的基本步骤一致,又与传统普洱的制法相像,只是侧重点不同。抓住此结,明白其理,结合多年来的实作经验,很快便有所突破。2003年基本掌握了制作方法,复制出的茶也得到了家人的肯定,老人们都说又尝到久违的味道。

2004年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太和甜茶的制作工艺,实现了老祖之遗愿;自己说好不算好,别人说好才是真,好东西便要让人认识。为此夫妻俩在镇沅开了"天上人间"茶楼,段苹负责宣传推介销售。李琨为进一步夯实基础,更加全面的构建太和甜茶的系统理论,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探访试制。其间上老乌山、到南板河,去文怕河头许家、山街大绿树打笋山,后又到沙河塘房,文兴老雅坡、长安界牌宝仓山试制,进行了专业学习培训,为下一步建厂作准备。多年的付出终要有回报,长期的坚持终要得到肯定,可是叫好不叫座,多少份样品,多次洽谈如同石沉大海,茶楼也近似变为酒楼,这让她们是心灰意冷。好在茶楼的经营还够维持她们的制作推介;一天,来了一个妇女,说自己祖籍太和,家父让寻太和甜茶,听说这里有,希望能带回给家人品尝。夫妇俩又送出一份茶,心里没当回事,这只不过是无数次中的一次;一天后,听到电话那头的声音时,就坚定了把太和甜茶传承下去的决心,并决定到交通条件好,流动人口多,区位优势占,茶文化丰厚的普洱县开店。

到普洱县后效果好多了,可大的订单还是没有,让她们对这小地方的传统品种还是没底,不知这古老的技艺在现代化的今天还有没有生命力?实践中还发现,家庭作坊的制作虽可保持传统的优点,但品质风味难以控制,质量不稳定;数量小难以实现真正的商品化;无生产许可证消费者不放心,难以进一步扩展市场;必须建厂进行专业化生产。可李琨善茶不善商,07年赔个精光。段苹又开饭店积累资金,李琨四处考察蓄势待发(2006年振太乡党委政府虽邀我们回乡建厂,但条件不够成熟,未成形);2009年又应乡招商引资回乡考察,并在文兴村挂钩单位县民政局的大力推介下,决定回到离家近,古茶多,气候条件较为适合的文兴山头社建厂。后又招收茶农240余户,规划两村15社近万亩茶园,(其不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台密植高投入高产出、规模连片、单一化的茶园。留遮荫树,间作隔离林、水土涵养林;种植依山而行,就势而植,不追求规模连片,而力减对山林的改变,最大限度的保持原貌,保护森林,力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多物种共存,多方面受益。真正植茶面积只有三千余亩)。成立鹿鼎茶业专业合作社;李琨扎根深山,不断总结,尝试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与现代化规模化加工相结合,在传承中发展。生产初具规模,满足了部分商客的需要,增强了夫妻俩坚持下去的信心;2010年又到普洱市茶源广场开店;太和甜茶真正步入市场,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正得到新的焕发。

太和甜茶虽具有,普洱茶的日晒干燥、耐存耐泡,有青茶类的花果飘香,还有红茶的汤明艳、底红均等各类茶特点,但专家考察后认为它按照现代茶叶国标来分,应归红茶类。但又与现代技术不同,是传统制作,是没国标时就有的加工方法,属晒红茶类,有称普洱红;它干茶乌润亮泽,藏头收尾,茶香浓郁;开汤色明艳、香幽长、甘爽滑、底均柔;日晒定形无高火、性温和;适用紫砂、盖碗、飘逸杯等冲泡,用保温杯泡时应减少投茶量或缩短冲泡时间;可鲜喝也耐存用,淡冲可品香甜柔和、重泡可饮浓艳醇厚,煮可调饮、韵味无穷,易接受,适宜更多人群饮用。不但国人适合,外国人也适合。有它的优点,有它的特点;建议发展不要局限于茶,要发掘传统文化,通过它展示太和内涵。发展不要局限于振太,要着眼全县放眼全市,放眼各普洱茶山;闻香识茶、品茗知人,愿她能像祖辈一样传芳留名。

长期的坚持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2006年参加了马帮进京仪式;2008年参加了广州国际茶博会;2010年代表乡里参加了镇沅自治县成立20周年献礼;2011年参加了第十一届普洱茶叶节;参加了首届边境交易会;厂里通上了电,完成了初制所标准化建设,添置设备,实施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厂区、生活区进行了庭院式布局。现虽还不能体现财税之创收,但让社员得到了实惠,坚定了依茶置业,实现了太和嘉兴;在第十二届普洱茶叶节上代表县里参加了地方民俗文化展演……

太和甜茶还在2010年县庆典礼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经考察得出:太和甜茶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融合地方气候特征、茶种资源、民俗文化、地方技艺制作而成的。能代表一方水土一域文化,能够更好的诠释振太茶马古镇风情侨乡深厚的历史。申遗有根基有支撑有亮点有内涵有传承,历史悠久成体系,对夯实世界茶源,借鉴传统文化,指导现代茶叶生产,做大做强茶产业很有启示。经长时间的收集整理考察申报,太和甜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普洱市第二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考察申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时,大家产生了分歧。一派认为太和甜茶盛产于太和,段氏又把制作技艺与祖制家训相结合,以一幅对联的形式传承下来,祖上还有传芳留茗之说,说的就是茶技要让女方传承下去。再制太和也是因段家而起,从传承有序来讲应报段苹。一派认为,李琨虽不是太和人,但祖上也制茶饲马。其全程主持太和甜茶的研究再制,生产工艺的发掘整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并把感性认识总结提升,具体为生产中的一个个数据,实现了家庭作坊向规模化生产的承接。且李琨在制太和中游历了各大茶山,对此类茶的生产进行指导交流,自我沉淀,实现了茶商向茶人的蜕变,更能诠释太和之内涵。从传承发展的角度来讲,应报李琨。

大家左右为难之时,族里的老人发话讲,我们祖传的制茶秘籍上就有日月同辉一说,就是说你们夫妻各有所专,各擅所长,分工配合,生产宣传齐头并进,有品有形实至名归。台上的光芒源于幕后的付出,生命的成长源于大地的孕育,你夫妻要如同日月一样相互辉映,共同把太和甜茶美名传扬。太和甜茶始于太和传于段氏,再兴于你夫妻。传承传承,有传才有承,有传更要有承,生个娃都要两个人,更何况那么大的产业。先报段苹,后报李琨,传于子传于众人,把太和甜茶发扬光大;段苹被定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报获批……

代表普洱市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地方名优特产,参加了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会上太和甜茶得到专家、大众的一致好评,引起轰动。会后参观、考察、洽谈者不绝,太和甜茶前景光明、潜力无限。现段苹夫妇正带领镇沅鹿鼎茶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一同制茶。李琨正在组织生产,而段苹又踏上了广交会之路,夫妻俩如同日月一样相伴相随,正用实际行动,一步一步把太和甜茶传承壮大。

本图来源于网络

鹿鼎茶社现已投入资金360余万元,拥有"濮露甘百纳"、"太岩和甜"、"仓山雪"、"太和家兴"、"日月同辉",段氏太和,振太晒红等多个品牌,做足了战略储备;规划了茶园,进行了生态改造,基地被列为"县长示范园"建设;修缮了茶区道路,进行了员工培训,规范化的建设了太和甜茶初制所;开设店面,参加展会进行推介。下一步的重点将是生产的数据化、机械化、标准化。由初加工引深为精加工,由卖原料毛茶变卖精品卖品牌,力争把太和甜茶打造成"世界茶源、芳香镇沅"的新名片。

发掘传统文化,找回失去的记忆,让海内外侨子寻根问祖,品茗游山,感受传统之美、体会普洱之多彩、大地之芳香;相信太和甜茶这地方民俗茶技艺之魂宝,定能在普洱的春天里再放!

作者注:茶人杜鹃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简介:李琨,原名"李坤",哈尼族,1974年10月1日生于镇沅九甲。自幼受父影响热衷于种植。92年高中毕业入"思茅烟叶复烤厂",98年停产待岗之后,与女友同发掘复兴"太和甜茶"。为制太和寻遍众山,终有所得。2003年成体系的整理出全套技艺,2010年实现规模化生产,现又成立"鹿鼎茶业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同制茶。但不安分,衷情于山水间,时常游于各茶山,传授普洱晒红类茶……现与网合作开"品茗鉴山"专栏,敬请各位关注与赐教为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