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研究列表
-
且将新火试新茶·佳人「宋词茶事」
文章选自王芳芳《修要花开到永远》,此书以宋词为媒,讲述了宋代才子佳人们在大时代里的命运,以及他们徘徊不尽,怅望永寄的心事。《且将新火试新茶》全篇六千余字,经作者授权,我们分为"试新"、"清欢"、"佳人
-
茶与福建人的精神「茶叶城市」
泉州港的开辟,让福建人较早置身于世界之中,并最先领略到了茶、瓷、丝对于世界的意义。时至今日,福建人依旧固执地认为,只有三者结合,才能传达出一种中国式的声音。这点,从观察福建人开的茶店就可以知道,丝绸是
-
那些弥足的感动,只因它们不易「此情可待」
碧螺春,当这三个字再次印入眼帘,知晓人生路上的诸多人事并非偶然,然而岁月绵长,顿觉于时光中穿梭的必然,实属不易。05 年,在北京定福庄邮局给远在加拿大的朋友寄去茶叶和白药牙膏,之后就忙于课程。不久收到
-
茶宴,茶道的简约气象「经典阅读」
酒伴随着祭祀而进入礼仪之道是时间非常长,比较而言,茶进入祭祀的时间要晚许多。《南齐书》载,南齐武帝萧赜立遗嘱云:"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 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这是茶第一
-
且将新火试新茶·浮生「 宋词茶事」
文章选自王芳芳的《修要花开到永远》,此书以宋词为媒,讲述了宋代才子佳人们在大时代里的命运,以及他们徘徊不尽,怅望永寄的心事。《且将新火试新茶》全篇六千余字,经作者授权,我们分为"试新"、"清欢"、"佳
-
茶博会是一场自我表扬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业界前辈们正好开了个好头。我们在尊重经典和权威的过程中,也在解构和重塑茶文化的形态和外延。如果单纯去讨论某届茶博会的文化意义,我们很难有足够的支撑点去说服自己。还
-
喝与品的界限,茶滤不在桌上,就在肾上!「如此境界」
若说品茶,一定要把品和饮分开的话,便不得不说茶具;若说茶具之复杂,便足可窥见品茶之精细。让茶汤变得精细的,便是茶滤。喝茶用茶滤的人,从总体数量上看,应是不多。这东西用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仿佛从喝到品之间
-
如何盘点一场茶博会「能说不能说的都说了」
很多人看《孙子兵法》,解释"计"字时,常说是"计谋",其实是"计算"。如保盘点一场茶博会,大略有显性和隐性两类,或者走肾,或者走心,都需要找到支点和诉求点。列述如次:一、对美的需求:凡美人、美器、美服
-
一个人的江湖「 茶人列传」
有些时日没见到汪玲了,但只见她朋友圈里的定位飘忽不定,一会上海一会北京一会广州,却鲜少有在昆明停留。曾经听她对我说过一件事儿,就是有朋友问她:汪玲,你到底还能走多远?有时候我也想这样问问,但是在这些凌
-
青春是最好的符号和记忆「京津喝茶记」
把青春务虚在茶上,总是好事一桩。5月13日,从昆明到天津,飞机不过3个多小时行程,却感觉穿越了半个世纪。入驻的酒店,满是怀旧色彩,阮玲玉的海报,废弃的单车,大喇叭留声机……房间里有小人书,讲的是解放大
-
远方来客「人不期而遇,茶随遇而饮」
远方来客,携娇妻爱女,骨骼清奇。店内兜转两圈,未能如愿。出门又折返回来,见桌上有茶,惊异,坐下聊。不喜祁门,不喜铁观音,不喜竹叶青,不喜十里香,不喜手工红茶,不喜班章,不喜昔归,不喜冰岛,不喜熟茶。来
-
从远方到家乡,茶在泰北[我带上茶,你带上钱,一起去旅行]
这是作者的一篇旧文,去年的3月,与友人一同去泰国旅行,在清迈小镇呆了大半个月,在那里初尝试茶叶与异域文化的交融,回国后写下此文。而在一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也是不禁继续感慨。远方与家乡,竟也能被茶这片树叶
-
我忘了给父亲买茶「致敬父亲」
今天是父亲节,父爱如山,深厚而宁静。我们用一篇旧文向所有的父亲致敬!下班回家,公交车上接到姐姐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她口气很急,连问好都省去了,张口就来:"是不是你寄的东西,也不说声,还顺丰到付!太抠门了
-
饮茶美学「吃茶散记」
偶尔跟朋友一起去喝茶,选来选去都不知道喝什么好。大概习惯了花茶,如果换成铁观音--看多了网上关于铁观音的广告,都想吐了,好友王来扶送的是安化出产的黑茶,喝起来美妙绝伦,大有普洱的滋味。但就是如此这般,
-
所有的繁华不如一盏香茗「茶诗十八味(中)」
由杨译、孙向辉夫妇创办的大成普洱是云南津乔茶业在北方最重要的合作机构。杨译先生钟爱云南普洱茶,并与津乔普洱结下不解之缘,他为津乔普洱创作了十八首诗歌,用自己的修行去诠释他的挚爱--普洱茶。杨译先生的「
-
红尘梦里花多少? 胭脂玉婉似佳人「迷人色彩」
也许人生之中会有许多经历,不论是那前世今生的一抹"紫色嫣然"还是那一万物浮尘中的一点"素白",然而时光的脚步依然不会停下,直至我们遇见、相见!"醉"美【相识·相遇】如果说高山流水是知音前世今生相伴的默
-
来,一起去茶铺喝杯美美的茶「六山古茶花奖征文」
茶席设计是一项颇为讲究的艺术美学活动。现代茶席在某一特定主题设计下注重美茗、美器、美人、美服等美的统一和谐,似乎茶事总是一种高雅、禅意的美的行为追求,注重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以求"天人合一"
-
求画老树记「吃茶读闲书,听雨看花落」
这事前前后后,到今天,有大半年。今年要在山脚做一间新茶室,兼作书房,想在墙上挂幅有意思的画。年初朋友圈,汤世杰老师晒一幅老树的画,上面的句子是:"何必折腰事王侯?"表示极欣赏,上海徐芳老师留言,说自己
-
金窝银窝不如有个茶窝「窝的理想」
"窝是窝子"!在电话中他的语音似乎有些含糊,窝我分不清,我想云南人说普通话大都这样吧,这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反倒是见面后他黝黑的面庞始终带着微笑,典型的云南肤色和壮硕的身形让我印象很深,当我与他握手的
-
怎么也不敢怠慢的茶
溶溶春寒,月在梨花。古典的诗意飘落进深蓝的海。夜深沉。以极其珍重的心取出武夷岩茶之肉桂。曾有一套盖碗,白色的细瓷,上绘蓝色的人物,拙扑而雅致。可眼前只有这样的盖碗,那白瓷上是红花和绿叶。一直不喜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