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茶庄

茶评测列表

  • 茶籽贮藏

    茶籽贮藏

    茶籽贮藏[Tea seed storagingD 茶籽采收后至播种前的保管方法。有堆藏法和沟藏法两种。茶籽数量少时用室内堆藏法,先在地面或容器内将茶籽与细砂分层相间堆放,每层厚5厘米左右,共铺3层茶籽

  • 单条栽

    单条栽

    单条栽EPlanting instngle row] 亦称"常规种植"。中国茶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新茶园的规范种植模式。行距丛距为150厘米×33厘米。每丛植茶树3株,每公顷近6万株。在较好的培

  • 黄棕壤

    黄棕壤

    黄棕壤(Yellow-brown soil] 北亚热带丘陵低山和中亚热带山地黄壤带之上的弱富铝化和呈微酸性黄棕色至棕色土壤。胶体黏粒的指示矿物为水云母、蛭石和高岭石。在酸性岩基质上发育的土壤,心土层常

  • 丛栽

    丛栽

    丛栽[Planting in individual plant] 多半无固定行丛距的单丛种植方式,于20世纪50年代前采用。若以行距丛距为140厘米×140厘米、每丛4株茶树计,每公顷茶树仅有5000

  • 常规种植

    常规种植

    常规种植[Traditional plantingD 即"单条栽"。

  • 播种期

    播种期

    播种期[Sowing periodD 茶籽播种时期。自11月至翌年3月。分冬播和春播。有冬旱的地区,不宜冬播。冬播可省去茶籽贮藏,在拣剔去除劣质茶籽后即可播种,出苗期早于春播。春播在2月下旬~3月中旬

  • 多条栽

    多条栽

    多条栽[Planting in multi-rows] 亦称"密植速生"、"矮化密植"。在150厘米宽的茶行里种3~5条茶树的种植方式。20世纪70年代由贵州省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推广。宽行距80厘米,

  • 黄壤

    黄壤

    黄壤[Yellow soil] 在湿度高的亚热带条件下形成,含多量针铁矿的酸性黄色铁铝质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明显经历淋溶作用和表潜化作用,pH4.5~6.0,交换性铝0.013-0.0333厘

  • 赤红壤

    赤红壤

    赤红壤[Latosolic red soil] 亦称"砖红壤性红壤"。南亚热带高温高湿条件下,土壤富铁铝作用介于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酸性至强酸性红色土壤。其淋溶和黏化作用较红壤更强,pH4~5.5,盐基

  • 矮化密植

    矮化密植

    矮化密植(Dwarf close-plantingJ 即"多条栽"。

  • 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CPlanting styleJ 茶树种植排列方式。由丛式向条式等距离穴播(栽)发展,有丛栽、单条栽、双行条栽、多条栽等。"丛栽"单产低,已被淘汰。"单条栽"为常规种植方式。"双行条栽"为中小

  • 茶籽直播

    茶籽直播

    茶籽直播[Direct tea seed sowingD 茶籽播种方法。用茶籽直接播种。种子繁殖的茶树,苗期称实生苗,成园后叫作有性群体茶园。茶籽直播技术的三要素:播种时期有冬播和春播两种,播种深度以

  • 茶园平衡增产

    茶园平衡增产

    茶园平衡增产(Balanced high-yielding of tea garden]茶园增幅相对平衡的增产。多数茶区因茶园生态条件、园地基础和管理水平不同,茶叶单产和各季产量分布很不平衡。为保证一

  • 砖红壤性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Latosolic red soiIJ 即"赤红壤"。

  • 砖红壤

    砖红壤

    砖红壤(LateriteJ 热带高温高湿、强度淋溶条件下,由富铁铝化作用形成强酸性、高铁铝氧化物的暗红色土壤。质地黏重,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含有三水铝石和较丰富的赤铁矿。pH4.0~5.O,盐基饱和

  • 茶叶高产规律

    茶叶高产规律

    茶叶高产规律[High-yielding rhythm of teaD 形成茶叶高产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茶叶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树冠上生长的新梢数量和每个新梢的重量构成,新梢对产量的影响其数量大于重量。如

  • 茶树经济产量

    茶树经济产量

    茶树经济产量[Economic yield of tea plantD 按作物栽培目的所收获的主产品干物质总质量。茶树主产品是新梢鲜叶,其经济产量一般以单位面积的鲜叶重或加工制成千茶重表示,体现了茶树

  • 低丘红壤

    低丘红壤

    低丘红壤(Low-hilly red soiID 亚热带红壤区域内的低地或河旁高阶地,以及地势平坦的低丘陵地区红壤的统称。其中在更新统为主的红黏土基质上发育的土壤分布最为普遍。这些基质的前身有第四纪冲

  • 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Purple soiID 紫色砂、页岩在热带、亚热带及暖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带紫色的土壤。其中: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的称中性或碱性紫色土,为非宜茶土;呈酸性反应的称酸性紫色土,为宜茶土,pH为

  • 棕壤

    棕壤

    棕壤[Brown soiID 湿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富盐基、微酸性棕色土壤。其黏粒凝聚作用明显,水云母、蛭石为土壤黏土的指示矿物,pH为5.0~7.5,盐基饱和度30%-80%,在酸性岩、硅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