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评测列表
-
旧茶园
旧茶园[Old tea garden] 20世纪50年代前建园种植的老式低产茶园。种植方式多为丛栽,每公顷茶丛数在6000丛以下。1949年中国约有13万公顷,多是被垦复的荒芜茶园,基础差、产量低,经
-
老茶园
老茶园[Feeble tea gardenD 树龄较大、树势衰老的低产茶园。其特征为骨干枝衰老或干枯,枝干上寄生苔藓、地衣,根颈处不断长出根颈枝,常形成所谓"两层楼"树冠。随着地上部衰老,地下部同时衰
-
茶园改造技术
茶园改造技术(Reforming technique of tea gardenD改造低产茶园树势、土壤与园相,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综合农业技术。应以培养树势为中心,改土补缺为重点,肥、
-
树冠改造
树冠改造[Canopy reformationD 见"茶树改造"。
-
茶园土壤污染
茶园土壤污染[SoiJ pollution in tea gardenD 土壤中有害人类健康和不利于茶树生长的物质逐步增加的过程。原因:农药、塑料地膜、化肥大量使用造成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硝酸根在土
-
网纹层
网纹层(Reticulated mottling horizon] 红壤和砖红壤中有红、黄、白色混杂斑纹的土层。因基质在成土时长期受水化、氧化还原反应作用的相互影响而形成。其中红色是三价铁沉淀形成,白
-
硬磐层
硬磐层(Duripan]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土壤基质中铁、铝、锰等化合物的水化物发生脱水或晶化,并与高岭石等胶结而成的不透水土体。按胶结物的不同,可分为黏磐、铁磐、盐磐、硅质硬磐等。在红壤、黄壤茶园中
-
潜育层
潜育层[Gley horizon] 土壤在长期潜水储积后形成的黑色整体状土层。其形成标志着不能被土壤吸持的重力水的聚积。表层潜育多半由灌溉水下渗而成,主要出现于低丘谷地及低平残丘上的黏红壤茶园。中层潜
-
深翻改土
深翻改土[Deep ploughing and-soil reforming] 翻耕深层土壤并分层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适用于土壤结构差、肥力低,或有硬磐,茶树根系受到限制,生长不良的新老套
-
根系改造
根系改造(Root system reforming] 见"茶树改造"。
-
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Soil disinfectionJ 对衰老低产茶园的土壤,利用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技术措施。衰老茶园的根系分泌物和残留的老根,在土壤中易感染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如绵腐病菌、镰刀菌、根蚧、根结线
-
补植缺株
补植缺株[Filling up] 对缺丛断行的茶园进行补植,以增加茶园种植密度和覆盖度,提高茶园单产的措施。茶园补植应因园制宜,例如,原茶行行距在1.5米以内的低产园,只需补植加密丛间空缺;原行距超过
-
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Tea white scabJ 为害茶树嫩叶、嫩茎的真菌病害。
-
以新代旧
以新代旧[RehabilitationD 亦称"新老套种"。茶园换种改植的措施。主要方法是按新茶园种植的规格,在原低产茶园中改种成等高条列式茶园,对原老茶树进行树冠重修剪或台刈改造,并继续采收2~3年
-
茶饼病
茶饼病[Tea blister blightD 为害茶树嫩叶、茎和果实的真菌病害。
-
暗扁刺蛾
暗扁刺蛾[Dark flattened eucleid] 茶树害虫。学名:Thosea loesa Moore。鳞翅目,刺蛾科。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寄主为茶及一些农作物。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
-
茶树保护
茶树保护[Tea plant protection]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害虫。西周时期害虫始有专门名称。食叶的虫称"媵"、食根的虫称"蟊",蛀茎的虫称"贼",
-
病原真菌学名
病原真菌学名:Exobasidium vexansMassee。属担子菌亚门,外担菌目,外担菌属。无性态尚未发现。亚洲各产茶国、中国主要产茶地区的高山茶园均有分布。以西南和华南茶区发生较重。为害新梢。
-
茶芽桔病
茶芽桔病ETea bud blight] 为害茶树嫩芽叶的真菌病害。
-
红点龟形小刺蛾
红点龟形小刺蛾ETurtle shaped eucleid3 即"龟形小刺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