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评测列表
-
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
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Teasmallleafrollersexphe-romone]茶小卷叶蛾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已确定其化学组成包括5种化合物。用人工合成并混合的这5种组分在田间条件下引诱雄蛾
-
饼茶
饼茶[Caketea]即"团饼茶"。
-
新创名茶
新创名茶[Newlycreatedfamoustea]见"名茶"。
-
芽茶(1)
芽茶(1)[Budtea]用细嫩芽叶制成的散茶。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中记述的"蒙顶石花"中的"散芽",五代毛文锡《茶谱》中记述的"雀舌"、"麦颗"、"片甲"、"蝉翼",元代"探春"、"先春"、"次春"
-
地方名茶
地方名茶[Localfamoustea]见"名茶"。
-
病虫发生期预测
病虫发生期预测[Emergenceperiodforecastingofpest]病虫预测预报内容之一。根据实地调查虫情,参考历史资料,估计下一虫态或世代的发生期,包括始见期、盛期、高峰期和终见期。常
-
昆虫性信息素
昆虫性信息素[Insectsexpheromone]昆虫分泌的外激素。由性成熟雌性昆虫分泌到体外,以吸引同种雄性昆虫交配的化学物质。不同昆虫种的性信息素的化学组分不同,因此具有高度的专化性。昆虫性信息
-
害虫有效积温法
害虫有效积温法[Effectiveaccumulativetemperatureofpest]根据害虫的有效积温预测病虫发生期的方法。害虫有效积温即害虫完成其发育阶段所需发育起点温度以上的温度总和,为
-
茶轮斑病菌毒素
茶轮斑病菌毒素[Phytotoxinproducedbyteagreyblightpathogen]由茶轮斑病(Pestalotiopsislongiseta(Speg.)Dai.etKobayaD形
-
物候期预测
物候期预测[Phenologicalforecasting]凭借自然界季节性出现的生物现象来预测害虫发生期的方法。一种生物现象的出现,反映一定节令的到来,同时也会出现另一种生物现象。不同生物对同一地区
-
捕虫网
捕虫网[Collectingnet]采集昆虫的工具。常见的有捕网和扫网两种。前者用以采集能飞行、稍大的昆虫,如蝶、蛾、蜂等,由网柄、网框和网袋组成。网柄用木料或铝合金制作,直径2~3厘米,长65~75
-
病虫发生量预测
病虫发生量预测[Quantitativeforecastingofpestsanddiseases]病虫预测预报内容之一。即根据病虫发生规律、生态条件和实地调查,参考历史资料,估计未来病虫的发生数量与
-
团饼茶
团饼茶[Crumby-caketea]亦称"团茶"、"饼茶"、"片茶"。唐、宋时的团状或饼状茶叶。唐代陆羽《茶经》引三国魏张揖《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风,
-
茶树叶面冰核细菌
茶树叶面冰核细菌[lcenucleation-activebacteriaonthegemmisphereofteaplant]亦称"INA细菌"。茶树芽梢表面存在的具有冰核活性的细菌类群。由于细胞水
-
粗茶
粗茶[Coarsetea]唐代陆羽《茶经》中指芽叶较粗老,加工较粗糙的茶叶。
-
茶树病虫抗药性
茶树病虫抗药性[Teapestandpathogenresistancetopesticides]有害生物对化学农药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原来对某种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菌剂敏感的茶树病虫种群不再能被其原来
-
INA细菌
INA细菌[INAbacteria]即"茶树叶面冰核细菌"。
-
末茶(1)
末茶(1)[Dusttea]细碎的粉末状茶。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茶鲜叶经蒸青、捣碎、烘干使呈碎末状而成。
-
基本茶类
基本茶类[Basicteatype]茶鲜叶经过不同制造过程形成的不同品质成品茶的类别。中国现代生产的茶叶依据制造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青茶)、黑茶、红茶。茶
-
团茶
团茶[Crumbytea]即"团饼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