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评测列表
-
茶业地理之黄岭山
黄岭山[Huangling Mountain] 山名。位于浙江临安西部。宋咸淳《临安志 山川》:於潜县"黄岭,在县西二十里,地出黄白枇杷,亦间出佳茗。"清乾隆《临安县志 物产》:"万历《旧志》:黄岭山
-
茶业地理之卧龙山
卧龙山[Wolong Mountain] 山名。位于浙江绍兴境内。宋嘉泰《会稽志》:"今会稽产茶极多,佳品惟卧龙一种,得名亦盛,几与日铸相亚。卧龙者出卧龙山。"明万历《绍兴府志》:"山阴卧龙山,旧名种
-
茶业地理之天柱山(1)
天柱山(1)[Tianzhu Mountain] 山名。位于今浙江余杭境内。宋咸淳《临安志 山川》:"余杭县天柱山,山出佳茗,为浙右最。"(本文来源:中国茶叶大辞典)
-
茶业地理之钟山(1)
钟山(1)[Zhongshan Mountain] 山名。位于今江苏南京,亦称"紫金山"。清《虫鸣漫录》:"钟山之巅产茶。恒在云雾中,其境亦人迹罕至。山有白云寺,春日采茶,僧必于云雾朦胧时摘取,故每年
-
茶业地理之茶山(1)
茶山(1) [Chashan Mountain] 镇名。在浙江温州东南大罗山西麓北部。境内有茶山,产茶。村以山名,在浙江宁海东北部,亦名"盖苍山",以昔日多茶树得名。今建有茶山林场。(本文来源:中国茶
-
茶业地理之日铸岭
日铸岭[Rizhu Mount] 山名。亦称"日注岭"。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一。"明万历《会稽县志》:"《郡志》'日铸山中有僧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
-
茶业地理之润州
润州[Runzhou] 旧州名。即今江苏镇江。陆羽《茶经 八之出》注:"润州,江宁县生傲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润州唐时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京、镇江、丹徒以及丹阳、句容、金坛等地。现在镇江产茶以
-
茶业地理之义兴
义兴[Yixing] 旧县名。即今江苏宜兴。最初称阳羡,隋改阳羡为义兴,宋改名宜兴,后因之。《茶经 八之出》注:"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宜兴是历史名茶阳羡茶南岳茶产地。明《
-
茶业地理之洞庭山(1)
洞庭山(1) [Dongting Mountain] 山名。位于今江苏吴县东南。分东西洞庭山,洞庭西山在太湖中,为名茶碧螺春产地。参见"苏州"。(本文来源:中国茶叶大辞典)
-
茶业地理之苏州
苏州[Suzhou] 旧州名。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吴县、常熟以东,浙江省桐乡、海盐东北,以及相邻的上海市部分地方。陆羽《茶经 八之出》注:茶"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清乾隆《苏
-
茶业地理之山阴
山阴[Shanyin] 旧县名。即今浙江绍兴。南宋嘉泰《会稽志》:"今会稽产茶极多,佳品惟卧龙一种,得名亦盛,几与日铸相亚。"明万历《绍兴府志》:"山阴,卧龙山。旧名种山.越大夫种所葬处;又日重山……
-
茶叶流通之腹引
腹引[lnland trade certification] 行销当地或内地的茶引。《明史 食货志四 茶法》:"四川茶引之分边、腹也,边茶少而易行,腹茶多而常滞。"又《清文献通考 征榷十四》:"又议准
-
茶业地理之明清茶叶产地
明清茶叶产地[Tea producing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代著名茶叶产地有浙江杭州的龙井、天台的雁岩、括苍的大盘、东阳的金华、绍兴的日铸、长兴的罗蚧,
-
茶业地理之江宁
江宁[Jiangning] 县名。今属南京市。陆羽《茶经 八之出》注:"润州江宁县生傲山。"其时江宁属润州。清乾隆《江南通志》:"江宁天阙山茶,香色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这些
-
茶叶流通之食茶(1)
食茶(1)[Tea for personal needs] 人们日常饮用的茶叶。宋代特别是北宋,饮茶习惯仍和唐时一样,饮时要将饼茶加工为末茶,东京及近畿的水磨茶,即为解决城镇居民食茶而设置的。城镇居民
-
茶叶流通之私茶
私茶[Private tea] 非官有或违禁贩卖的茶叶。凡未领引票和未经批准私自贩卖以及违禁偷运出境的茶叶均视为私茶。私茶因逃避官府茶叶捐税,不利茶马交易,为唐以后各代官府所严禁。《新唐书 食货志》载
-
茶叶流通之茶照
茶照(Tea trade certification] 清道光后推行的与茶引并用的购销贩运茶叶凭证。《清史稿 食货志五》:道光年间,"拟照甘肃茶封之例,每五十斤就园户征银三钱,……于产茶处所设局验茶,
-
茶叶流通之酒茶(1)
酒茶(1) [Exorbitant tea tax including the wine tax]宋鄂州成宁(今属湖北)征收的一种额外茶租。是将榷酒的税金转入茶租一起征收的额外苛敛。宋代王得臣《麈史》
-
茶业法规之整理茶叶办法并检验条例
整理茶叶办法并检验条例[Tea inspection regulation]民国后制定的第一份整顿、检查出口外销茶叶的办法和条例。1914年由张謇主持制定。八条:一、凡行销外国的茶叶,均要求受检验;二
-
茶叶流通之茶引
茶引[Tea trade certification] 亦称"茶券"。宋以后历代官府发给茶商运销茶叶的凭证。北宋熙宁七年(1074)榷川茶,令茶商于官场买茶,产茶州县发给长引,每引按茶价征十之一引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