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评测列表
-
华顶云雾
华顶云雾[Huading Yunwu]亦称"华顶茶"。产于浙江天台天台山华顶峰的半烘炒绿茶。1979年恢复研制。天台山系佛教名山,华顶产茶历史悠久。晋隋时《神异记》:"丹丘(天台山)出大茗。"晋代葛洪
-
香菇寮白毫(2)
香菇寮白毫(2) [Xiangguliao Baihao] 亦称"银针"。产于浙江泰顺香菇寮村的烘青绿茶。1980年研制。产地位于山岙之中,海拔420米。最早只有几间采菇人居住的"草寮"。村后深山老林
-
辉白茶
辉白茶[Huibai tea] 即"泉岗辉白"。
-
安吉白片
安吉白片[Anji Baipian] 亦称"银坑白片"。产于浙江天目山北麓安吉山河、山川、章村等地的半烘炒绿茶。1980年恢复研制。唐代陆羽《茶经》:"浙西,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经杀青
-
临海蟠毫
临海蟠毫[Linhai Panhao] 产于浙江临海茶叶特产场的半烘炒型绿茶。1981年恢复试制。明嘉靖《临海县志》:"上云峰产茶,味异他处。"经杀青、造形(炒干)、烘焙制成。分特级、一至三级。银绿光
-
睦州鸠坑茶
睦州鸠坑茶[Muzhou Jiukeng tea] "鸠坑毛尖"的古称。
-
磐安云峰
磐安云峰[Pan′an Yunfeng] 产于浙江磐安大盘山区的半烘炒绿茶。1984年研制。明代许次纾《茶疏》:"江南之茶,以浙江雁荡、大盘、东阳、金华、日铸……有名。"经杀青、造形、烘干、拣剔、分级
-
望海茶
望海茶[Wanghai tea] 主产浙江宁海深圳镇马岙利望海岗一带的细条形烘炒绿茶。1980年研制。采摘细嫩芽叶,经杀青、搓揉、炒烘制成。条索细紧、挺直,色绿显毫,有栗香,滋味鲜醇,回味香甜。主销杭
-
婺州举岩
婺州举岩[Wuzhou Juyan] 亦称"金华举岩茶"。产于浙江金华北山乡村的半烘炒绿茶。金华古称婺州,故名。产地雨多,雾重,林茂,生态环境优越,茶树健壮,芽叶肥厚。1980年恢复试制。清光绪《金华
-
银针(1)
银针(1)[Yinzhen] 即"香菇寮白毫(2)"。
-
雁山茶
雁山茶[Yanshan tea] 即"雁荡毛峰"。
-
银猴
银猴[Yinhou] 亦称"遂昌银猴"、"松阳银猴"。产于浙江遂昌和松阳的牛头山、九龙山、白马山一带的半烘炒型绿茶。1981年研制。采摘细嫩芽叶,经杀青、揉捻、造形、烘干制成。分特级和一级。条索肥壮卷
-
金华举岩茶
金华举岩茶[Jinhua Juyan tea] 即"婺州举岩"。
-
松阳银猴
松阳银猴[Songyang Yinhou] 即"银猴"。
-
普陀白华顶茶
普陀白华顶茶[Putuo Baihuading tea] 即"普陀佛茶"。
-
千岛玉叶
千岛玉叶[Qiandao Yuye] 产于浙江淳安的扁形炒青绿茶。在当地传统产品"严家大方茶"的基础上,仿照杭州西湖龙井的采制技术制成。1983年研制。经杀青、摊凉、辉锅制成。分特一、特二、特三级。绿
-
方山茶
方山茶[Fangshan tea] 产于浙江龙游溪口镇一带的半烘炒绿茶。1986年恢复研制。北宋蔡宗颜撰《茶谱遗事》:"龙游方山阳坡出早茶,味绝胜。"1925年余绍宋编《龙游县志》:"龙游南乡多产白毛
-
双径雨前
双径雨前[Shuangjing Yuqian] 亦称"大岩顶茶"。产于浙江余杭双溪四岭大岩顶的半烘炒绿茶。1984年研制。大岩顶为天目山支脉,山中竹木茂盛,适宜茶树生长,历史上盛产大岩顶优质茶。经杀青
-
银尖
银尖[Yinjian] 即"龙山银尖"。
-
仙峰茶
仙峰茶[Xianfeng tea] 主产浙江仙居的单芽形烘青绿茶。1993年研制。采摘肥壮单芽,经摊放、杀青、轻揉、造形、干燥制成。单芽完整呈弯月亮形,色泽嫩绿,汤色清澈明亮,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